当前位置:花匠谷 > 花语 > 农林牧渔 > 鳙鱼 鳙鱼百科
手机版

鳙鱼 鳙鱼百科

来源:花匠谷 阅读:2.18W 次

鳙鱼(鳙鱼)一般指鳙(鲤科、鳙属鱼类),鳙是鲤形目鲤亚目鲤科鳙属的鱼类动物。鳙别名花鲢、黑鲢、胖头鱼、大头鲢。鳙最大体长约1000毫米,个体可达40千克,体灰黑色,背面和上侧面暗褐色,密具黑色细斑,下侧面和腹面银白色;各鳍淡灰色;体侧扁,延长;眼小,口宽。鳙的繁殖与草鱼、青鱼、鲢一样是在大中型江河及大型水库库尾具泡漩水域的流水环境中产漂流性卵,产出后随水漂流,发育为仔鱼、稚鱼、幼鱼。因其头胖大,故名胖头鱼。

鳙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中国各大水系也均有分布,但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主要产地。鳙多栖息于流水或较大静水水体的中上层,如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等。鳙为温水性鱼类,冬季在湖泊或水体深处越冬,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鳙性温驯,不爱跳跃,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食物为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和部分浮游植物。鳙性成熟年龄为4-5龄,亲鱼于5-7月在江河水温为20-27℃时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鱼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属水体中肥育,到性成熟时期至江中繁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丰富的地方肥育。鳙的寿命在10年左右。

鳙鱼 鳙鱼百科

栖息环境

鳙多栖息于流水或较大静水水体的中上层,如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等。鳙为温水性鱼类,冬季在湖泊或水体深处越冬,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鳙性温驯,不爱跳跃,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食物为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和部分浮游植物。

生活习性

生活于江河干流、平缓的河湾、湖泊和水库的中上层,幼鱼及未成熟个体一般到沿江湖泊和附属水体中生长,性成熟时到江中产卵,产卵后大多数个体进入沿江湖泊摄食肥育,冬季湖泊水位跌落,它们又回到江河的深水区越冬,翌年春暖时节则上溯繁殖。为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性情温驯,行动迟缓。从鱼苗到成鱼阶段都是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浮游植物,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食豆饼,米糠,酒糟等人工饲料,以及禽畜的粪便。摄食强度随季节而异。每年4~10月份摄食强度较大。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中国。在中国分布极广,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流域的中国东部各江河、湖泊、水库均有分布,但在黄河以北各水体的数量较少,东北和西部地区均为人工迁入的养殖种类。

引种: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白俄罗斯、不丹、文莱、保加利亚、柬埔寨、捷克、丹麦、多明尼加、埃及、爱沙尼亚、斐济、法国、德国、希腊、中国(香港和台湾)、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韩国、朝鲜、老挝、拉脱维亚、马来西亚、墨西哥、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尼泊尔、荷兰、巴基斯坦、巴拿马、秘鲁、菲律宾、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新加坡、斯洛伐克、斯里兰卡、瑞典、瑞士、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存在不确定性和引入: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

繁殖方式

鳙性成熟

自然繁殖

鳙产漂流性卵。性成熟为4~5龄,雄鱼最小为3龄。繁殖期在4~7月。产卵场多在河床起伏不一,流态复什的场所。当流域降雨,水位陡然上涨、流速加大时进行繁殖活动。最长年龄达20年。[1]在江河水温为20~27℃时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

在中国长江干流一般5龄成熟。生殖群体,年龄序列最短,5~7龄的个体占总数的勺90%以上,以体长950~1050毫米,体重15~19千克的个体为主。成熟最小型雄性为6龄,体长890毫米,体重11.4公斤J雌性为5龄,体长800毫米,体重8.5公斤。绝对怀卵量在78.0~172.8万粒之间,平均为129.5万粒,相对怀卵量在46.6~92.6粒/克体重之间,平均值为74.0粒/克体重。4月下旬卵巢发育到Ⅳ期,卵巢灰白或呈青灰色。最大卵径1.6~1.7毫米。成熟系数4.6~17.7。生殖季节较鲢稍晚,产卵较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长江干流产卵场主要集中在宜昌到监利这一江段。促进鳙产卵的外界因素和鲢基本相同。产卵活动大多发生在水位陡涨的汛期,水位下跌,流速趋予平稳,产卵活动即行停止。发育卵具漂浮性。受精卵吸水膨胀,卵膜透明,膜径5.0~6.5毫米,卵黄径1.5~1.7毫米,卵黄呈篾黄色。水温19.4~21.2℃,从卵裂至孵出历时约40小时。幼鱼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属水体中肥育,到性成熟时期至江中繁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丰富的地方肥育。

人工繁殖

1.亲鱼培育:亩放亲鱼总重量100~150公斤(每尾体重7.5~10千克,放12~15尾)。可混养,也可单养。主养鳙的池中混养草鱼的重量占10~20%。或在草鱼的亲鱼池中搭配少量鳙鱼。雌雄按1:1.5配比放养。培育以施肥为主,投饲为辅。施肥以牛粪为主,一般70%牛粪,30%人粪。亲鱼池以茶褐色且水质较浓为宜,透明度为25~30厘米较适宜。

2.催产:催产时间在草鱼和鲢之后,青鱼之前,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催产的季节是5月、中旬至6月中旬。水温一般在20~30"C。性成熟的鳙,雌雄易于区别,主要是雄鳙胸鳍内侧有骨质的刃状突起,用手横摸时有割手感觉,雌鱼胸鳍光滑。鳙在池塘里不能自然产卵,必须经过人工催产。催产剂及其用量在上海地区为5~10微克LRH-A(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加1~2毫克垂体或激素/千克。应用1次或2次注射,应用二次注射法时,则第一次注射1~2微克LRH-A/千克。第二次注射余量,可达良好的催产效果。成熟的亲鱼,二次注射间隔12小时,成熟稍差的亲鱼,可将二次注射间隔拉长到24小时,但第一次注射剂量不宜过高,以防24小时内自行产卵、排精、完成受精作用。也可进行人工授精,当亲鱼发情到一定阶段,开始产卵时,立即捕起,用人工的方法使精子与卵子结合。

3.孵化:卵属半浮性,在流水中漂浮,在静水中下沉。受精后移入孵化器中孵化。上海地区使用的孵化器有孵化环道、孵化槽、孵化桶和孵化缸等,按每立方米放卵100万密度进行流水孵化。

养殖技术

鱼苗培育

中国上海地区一般采用二级培育法,即从鱼苗经15~20天的培育,长成16.5~26.4毫米或30~6.5毫米的夏花,然后由夏花再培育到鱼种(培育方法与青鱼同)。苗阶段单养,二级培育时原则上亦需进行单养,因鲢行动敏捷,争食力强,而鳙则行动迟缓,争食力弱,如鲢、鳙混养,鳙可能因得不到充分食料而生长不良,如果要混养,则只可在以鲢为主的池塘搭配少量鳙(一般在20%以下)。在以鳙为主的池塘,不可混养鲢,即使馄养少量鲢,也可能对鳙的生长有不良影响。江苏地区近几年试用一级培育法,如苏州市水产养殖场,每亩放养1~1.2万尾,另配养1000尾左右的细鳞斜颌鲴或青鱼苗,出塘冬片鱼种规格均在165~98毫米。

成鱼养殖

池塘养殖

池塘选择和清理:池塘面积5~10亩为宜,水深1.5~2.5m,水质好,水源要充足,环境安静,阳光充足避风向阳,池底淤泥要少,池塘淤泥不超过30厘米,轻微渗水池即可,水源要求质良好,无污染,池塘注、排水条件好。注水时要严格过滤,注排水方便,池塘使用前要求清池消毒,鱼种放养前5~7天,每亩水面1米深施入发酵过的猪粪及鸭粪等有机肥200~300千克,进行池塘肥水,从而培育出适口生物饵料,以利于鱼种的快速生长。在进水口一定要设置拦截野生杂鱼的设施,池底平坦,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100千克,池塘水深10厘米时干法清塘,以杀死池塘内的病原体、野杂鱼和敌害生物为鱼苗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放苗要求:放鱼种要求体型好,活动力强、体质健壮、规格一致、无伤无病、游泳活泼,要保证一次放足。放养密度时间一般放养花鲢为700尾/亩,白鲢为100尾/亩,另放少量鲫鱼。放养时间2~3月,放养鱼种宜在水温8~10℃进行,鱼种进箱时必须严格消毒。鱼苗放养前,先施基肥。冬春季节主要施放粪肥、绿肥等有机肥,水质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夏秋季节要经常加注新水,一般15天1次,使池水透明度维持在20厘米左右,水质达到肥、活、嫩、爽,水色以茶褐、黄绿为好水。夏季也可以同时使用无机肥料、市面上出售的生态肥料、鳙鱼专用肥等。

饲养管理:日常管理做好早、中、晚“三巡四查”,掌握气候、鱼情、病情,保持鱼快速生长,同时还要定期注水和做好防洪、防逃工作。鳙鱼生殖腺的发育和产卵量的多少与培育的亲鱼所使用的饵料质量和数量有极大关系。饲养亲鱼的饵料,必须多样化,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应兼顾到,以满足鱼对各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但换水前后的水温差不得超3℃。在喂食时不要注水,以免鱼苗顶水不吃食。鳙鱼是温和滤食性鱼类,不争食,不抢食,在有其他鱼类抢食的情况下,只是在外围观望,不进入食台抢食。因此用饲料喂养鳙鱼只能单养,不能混养其他吃食鱼类,包括鲢鱼。投料坚持定质、定时、定位、定量“四定”,按鱼种采食节律予以投喂。

疾病防治:

水霉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黏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0.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赤皮病:该病是在养殖操作、运输、拉网过程中,不慎导致鱼皮肤受伤引起的。此病常和烂鳃、肠炎病并发,以加重鱼的病情及增大死亡率。病鱼瘦弱,常常单独游于水面,行动迟缓。鳍条末端腐烂,鳍条裂开。鱼的体表局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的腹部和两侧极为明显,呈现块状红斑。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就会引起死亡。治疗方法:漂白粉全池泼洒,每立方米用药1克,此法可作为预防。五倍子每立方米用药1.5~3.0克,煎水全池泼洒。

黏孢子虫病:大型黏孢子虫病,主要在鳃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包囊。鲫单孢子虫病,主要在鲫体表和鳃上形成包囊,又可寄生在肾、鳔和膀胱等器官上。预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用聚维酮碘液浸洗。治疗用外泼百毒清或杀灭海因,内服克孢散3~5天。

水库养殖

投放鱼种:水库养殖鱼种的投放时间一般在冬季,因为冬季水库水温较低,便于鱼种运输,对鱼体造成的伤害小,容易成活。在鱼种投放前,应对水库先进行强消毒剂消毒,以免由于水温较低投放后发生水霉病。水库养殖应按一定的投放比例进行,采取鲢、鳙的比例为1:4,或者全部放养鳙鱼的方式。

防治病害:在水库大水面渔业养殖中,虽然鱼病发生率较少,但仍不能轻视对鱼病的控制,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鱼病防治中采用先杀虫、再杀菌的方法,一般每年对水库进行两次杀虫、杀菌,分别在一季度末和二季度末,使用杀虫剂杀虫和生石灰杀菌,杀菌时间在杀虫后10天进行。由于水库养殖鳙鱼不能投喂药饵,因此要定期在水库中使用不杀藻类、不耗氧的消毒剂,有效杀灭各种病菌。

合理施肥:水库鳙鱼在养殖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合理施肥。养殖户可以向水库水面投放有机、无极肥料及生物复合肥等,补充水中的氮、磷等主要营养元素,提高水体的养殖环境质量,保证鳙鱼养殖产量。根据鳙鱼的食性特点,鳙鱼对食物的摄取主要是有机肥中的腐殖质,因此有关渔业饲料公司专门研发了水库生物有机肥和超能菌,充分考虑鳙鱼的摄食习性,很适合鳙鱼的生长。

水质控制:在水库饲养中,肥水饲养是提高鳙鱼产量的重要保证。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要想在水库大量施肥的情况下不对水体造成污染,同时还能提高鳙鱼的产量,减少甚至避免鱼类病的发生,必须科学使用中意超能菌进行调整,其调节水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功能。

通过改良水质起到调节作用。超能菌是一种复合菌,其进入水体后会发生氧化、氮化、反硝化、磷化、硫化、固氮等一系列作用,可以快速分解水底生物的排泄物、浮游动物残骸以及有机物,降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

超能菌的应用可以平衡水体,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有机物分解后的盐类可以给单细胞藻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单细胞藻类植物靠摄取盐类生长,单细胞健康生长通过光合作用有有效提高了水中的溶解氧,形成一个良好的水质条件,通过循环能够长期保持水质的稳定,促进鳙鱼的健康生长。同时又增加了水域中藻类以及浮游生物,增加了饵料的来源,有效降低了饲养成本。

超能菌起到了有效防菌防病的效果。在水体养殖中释放了有益菌,可以将病原菌排斥开,还利于水中为生态菌群的平衡,且还能产生抗菌物质和多种免疫促进因子,提高水体机构的免疫系统,增强了鳙鱼的抗病能力,提高了存活率和养殖的产量。

饲料投喂:虽然水库鳙鱼养殖主要以天然有机肥和藻类为饵料,但由于饵料有限往往会导致产量下降,可以通过饲料的喂养提高产量,具体喂养方式为,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在水域中适当投喂鳙鱼精饲料,其含量主要是菜籽饼、大麦及麦麸等,要确保鳙鱼产量,可在鳙鱼上市前增加人工投喂饲料。通过提高人工投喂频率的方式,实现增加鳙鱼产量,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的目的。进一步发挥水产养殖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鳙鱼性味甘温、无毒,有暖胃、补虚、祛头眩、益脑、助记忆、延缓衰老、润泽皮肤的功效,咳嗽、水肿、肝炎、眩晕、肾炎、小便不利和身体虚弱者都可以通过食用鳙鱼来进行食疗。鳙肉味甘,性温,有暖胃益筋骨的功效。用鳙头入药可治风湿头痛,妇女头晕。其胆味苦,性寒,有毒,用以静脉注射有短暂降压作用。

经济价值

鳙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能适应各种水体的养殖,在人工放养的湖泊、池塘、水库中,鳙生长快,疾病少,捕捞也比鲢方便,是各种天然水面主要放养对象。鳙是著名四大家鱼之一,经济价值高,是湖泊、水库、池塘重要养殖对象。

食用价值

鳙头大而肥、肉质雪白细嫩,深受人们喜爱。鳙鱼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鱼类。另外,鳙鱼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2、钙、磷、铁等营养物质。清蒸、红烧、砂锅鱼头或煮味噌皆适宜。

营养价值

现代研究指出,鳙肉含多种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

本文链接:http://www.huajianggu.com/huayu/nonglinmuyu/35504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匠谷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18007003号-4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