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花匠谷 > 养花知识 > 养花技巧 >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在中国盆景中的运用
手机版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在中国盆景中的运用

来源:花匠谷 阅读:3.22K 次

中国盆景艺术源于汉晋,盛于唐宋,历史悠久。它与摄影、雕刻、园林以及古典诗词、书法绘画有着内在的、血肉的联系,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活的艺术品”。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在中国盆景中的运用

中国画的立体感觉,是在平面上通过透视来表现的。“客观存在的立体物,即使是同样大小、高低,在一定的视域范闱,也会产生大小、高低、远近的视觉变化”(王伯敏、童中涛《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这个变化的法则与规律,便是绘画上的透视法,中国山水画称之为“远近法”。中国盆景的立体感觉也正是运用了这一透视法。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早在古代就有研究,如唐代王维的《山水论》中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中国古代盆景艺术家也依据透视法总结出“一峰太华千寻,一勺江湖万里,一木古树参天,钗松、拳石,毫发立大干”。上述讲的都是客观事物因透视关系给予人的感觉——以大观小,近大远小,以小观大,小中见大,正是中国山水画与中国盆景的透视原理。

1.高远法

山下仰望山顶,谓之高远。自下向上看,呈仰视状,“远而且高”,“高远之势突兀”,突出“高”的感觉。山水画主要用以表现山川的雄伟壮丽,大气磅礴,江山多娇。盆景中运用高远法恰到好处。如山石盆景中的孤峰独立式、开合式、偏重式,表现稳健、厚实、雄壮的有郝安民的《江南秋色》、董金春的《双流直下》和《卧狮回顾》等;树木盆景里表现高耸挺拔的直干式、双干式、迎客松式,险峻峭丽的悬崖式,有陈顺义的特写镜头《岩松》,胡乐国的双干式五针松,赵庆泉的水旱式《樵归图》,以及潘仲连的树木倒挂悬崖图《探求》等等。无一不是运用高远透视技巧制作的,均达到了“高山仰止”的艺术效果。#p#分页标题#e#

绘画与盆景,两种艺术并存,两朵奇葩竞放。仅就立体感而言,绘画是难以比拟的。高技艺的画师,尽管善于运用透视法原理作画,但绘画毕竟在平面上,只能迎面相望。而盆景采用山水画的远近法,便“活”了起来,其立体感更强,而且尚有从四面八方环视的艺术效果,所以绘画的立体感觉不及盆景艺术强。

2.深远法

山前观山后,叫做深远。深远的透视效果“望之无穷尽,不知千万重”,既要表现景物的深度,又要有远的感觉。

画论指出,深远是从几个方面取得的:首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次,远视距,就是远距离观察,得出“近大远小”透视差别;再则,不断移动视点,前顾后盼,左观右看,将所得之景物集中在一个画面上。

中国盆景运用深远法,造就了草茂林深,曲径通幽,山重水复,海阔天空,漫无际涯的景观,意境深迥,由此产生无穷无尽的艺术效果。特别在表现崇山峻岭、江河湖海的景物时更为适宜、更为必要和更为重要。如写巫山神女,可积峡江山水于一盆;如画洞庭青螵,可聚南湖秋月于一钵。只有这样,盆景作品才能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大自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以下这些盆景优秀作品,都是采用的不定位置、不定视点的透视方法。如冯连生的《幽居秋山》、刘传刚的《雪压冬林》、贺淦荪的《江南春》、潘仲连的《初夏》以及赵庆泉的《烟渡图》、仲济南的《故乡情》、林凤书的《野旷天低》、王杰的《丛林春晓》等等。

不少摄影艺术精品,都较好的反映了祖国的秀丽河山。但它来源于摄影机下的焦点透视,尽管转换了角度,移动了视点,其景物的深度、远度还是集中表现一山一水,远远不及盆景里表现出的多山多水多景物。以此看来,不论多么精美的艺术照,只能给盆景师以启迪、学习和借鉴,是万万不可照搬进盆盎中的。#p#分页标题#e#

3.平远法

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是在乎视中得出的远近关系,近大远小明显。人们大都牛活在平地上,平远的透视是常见的。绘画中的平远法也是最为常见的,但将视平线放得很高,取景或近多远少,或近少远多,有的意在笔外、画外,

盆最巾的平远透视运用得最为广泛。不过,大多采用r“远、中、近”三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很少单独取平地。如表现鸟鸣山幽、渔舟唱晚、海岛风云、牧马樵归等开合式、聚散式、丛林式等景象时,是常用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本文链接:http://www.huajianggu.com/yhzs/yanghuajiqiao/6370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花匠谷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18007003号-4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